TDC3000 82407444-001
TDC3000 82407444-001
TDC3000 82407444-001
TDC3000 82407444-001
它只有模拟量控制。随后,相继有几十家美国仪表公司也推出自己的系统。同时,由于DCS的高额利润,负责制造传动设备的公司和计算机公司也开始涉及DCS的开发、生产。 从不同方向发展起来的DCS在结构上、软件方面有些区别。仪表公司开发的DCS的控制器的软件部分比较符合仪表工程人员应用的习惯,特别是组态方式比较方便。传动公司设计的PLC部分比较好。计算机公司设计的DCS的人机界面比较友好。相继出现的DCS有MAX-1、RS3、MODⅢ、N-90、D/3、WDPF、MICRO、ECS-1200;日本横河的YEPARK MARKⅡ、东芝的TOSDIC;,英国的P4000;德国的TELEPERM、PROConTROL P、瑞典的AC210等。 在硬件结构、软件应用和网络协议方面,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,大约有三次比较大的变革。表现在操作站、DCS网络、现场总线的出现三个方面。七十年代操作站的硬件、操作系统、监控软件都是专用的,由各DCS厂家自己开发的,操作站也没有动态流程图,只有文本显示。通讯网络的协议基本上都是采用轮询方式的,在网络上设交通指挥器。八十年代就发生变化了,通讯网络较多地使用令牌方式。九十年代操作站出现了通用操作站,打开了DCS形成的自动化“孤岛”。自动化“孤岛”的形成,既有历史原因,也有商业原因,而更重要的是商业原因。九十年代末DCS通讯网络有部分开始采用以太网。21世纪初DCS和MIS系统相结合,组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。DCS的信号送到全厂和存入工厂数据库。供管理人员查询。MIS系统的数据传输,载体采用光纤网和电话线网相结合的方式。传输数据多的地方采用光纤,数据少的地方用电话线,很像公共交通中的高速公路和国道联合使用一样。称为对称数字订户线(SDSL)技术。国内已有非对称数字订户线(ADSL)技术。 总的来看,DCS本身的I/O板变化主要体现在I/O板A/D的转换位数。操作站的变化体现在软、硬件的改变,通讯网络结构、协议的改进。控制器相对来讲变化要小的多。它只是由于芯片水平的提高而作一些调整。功能块的算法和组态方式是不变的。操作站主要表现在由专用机变化到通用机,监控软件由专用逐渐变化到通用。如普通微机(PC机)和小型机、FIX和INTOUCH用于操作站。专用操作站的硬件在90年代初就被淘汰。后来专用操作系统也被淘汰。目前许多DCS系统的操作系统采用UNIX或其变种,也有中、小系统采用NT。相比较来看,UNIX的稳定性要好一些,采用NT系统死机现象发生较多。 DCS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是:现场总线作为控制器的输入、输出。把现场总线作为DCS的输入、输出板,目的是解决远程信号的数据传输问题。如把HART总线做成DCS的一种输入板,可以有16个变送器连接在HART总线上。又如LONWORKS总线作为MOORE的353回路控制器的输入、输出。把两个控制回路的控制器的控制回路增加到25个控制回路。同时还能有100个开关量。变送器、执行机构和DCS的控制器的距离可达1公里以上。不仅解决了远程信号的数据传输问题,还节省了连接电缆。 现场总线的提出到现在也有将近十年的历史,为节约从变送器到控制器的连接电缆,拟把控制器甩掉而自成系统,即只有I/O板和人机界面。这种方案也在发展。相对于DCS和工厂网的发展来看,显得要缓慢一些。 从理论上讲,一个DCS系统可以应用于各种行业。但由于各行业有它的特殊性,所以DCS也就出现了型号与应用行业是否匹配的问题。有时也由于DCS厂家和用户的技术人员的工艺知识的局限性而引起的。例如:HONEYWELL公司对石化行业比较熟悉,其产品在石化行业应用较多,它缺少其它行业的特殊模块,如事件记录的快速模块。而BAILEY的产品则在电力行业应用比较普遍,这些特殊模块都已经有了。用户在选择DCS的时候主要是要注意其技术人员对自己生产工艺的熟悉程度,然后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DCS。并应注意行业应用的特殊性,如电厂的SOE、水泥厂的大纯滞后,造纸厂的横向水分控制等。DCS系统适用于多大规模,比如使用NT操作系统的就适应于中、小规模的系统(标签量在10000点以下),**后才考虑价格因素。 各DCS厂家开发有不同类型硬件的操作站,它和控制器的不同组合会有不同的价格,其差异很大。在作系统配置时,即使是同一个系统的不同组合,价格也不一样。 专用操作站也是可改变的。以前是因为计算机技术不够发达、没有合适的软、硬件供选择,所以DCS厂家只能自己开发自己的专用操作站,因而造成封闭局面。后来则是由于DCS厂家为了保证其利益造成的,因为采用专用部件,在备件方面可以有很高的利润
TDC3000 82407444-001